“李爽”兩個字,在上世紀80年代赫赫有名。她是北京“星星畫會”的創始人之一,也是其中唯一的女性。他們被視為中國現代藝術的原點。
她也是著名的“李爽事件”主角。1981年,她因與未婚夫、法國外交官白天祥(Emmanuel Bellefroid)在北京外交公寓同居,以有損國家尊嚴等罪名被捕,勞教兩年。直到1983年法國總統密特朗訪華,向中國領導人求情“請允許這位小姑娘赴巴黎與其相愛的人團聚并結婚”,在鄧小平的親自過問下,李爽才獲釋放,并赴法結婚。
她成了中國涉外婚姻第一人,甚至有人說:“李爽事件是中國最大的一項行為藝術作品。”
被打上“風月事件女主角”或“行為藝術家”標簽的李爽,究竟是什么樣子?
她說自己30年來
好像一直在畫一幅畫——自己的像。
李爽1957年出生于北京,父親和母親分別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和北京大學西語系。她童年時期的藝術影響多源于姥爺,一位信基督教的古董商人。
“文革”時,家里的古董字畫書籍都砸光燒沒了,癱在床上的姥爺還給這個小觀眾繪聲繪色講什么是真古董,“玉器要用舌頭嘗……琥珀要用干凈的手掌恭恭敬敬地輕揉,它高興了會發出暗暗的香味兒。”“琥珀懂什么?”“太懂了,它們經歷過萬萬年天地的洗禮呀!”
“爽”字在《說文》里的釋義是“明”,但李爽幼年完全不喜歡這個名字。“不是因為名字不好,是因為不喜歡自己。為什么好多倒霉的事兒會落到我的頭上,不受社會歡迎?”
被罵作“狗崽子”的年月里,讓李爽歡喜的是發現自己居然是個天生的畫家。“我13歲那年冬天,坐在一只方凳子上,注視著父親工作的辦公桌子。他被關在學院‘自制監獄’中受審查已經好長時間不允許回家了。我的家被紅衛兵抄了五次,家徒四壁。就在這個時辰,這個什么都沒有了的時辰,我看著一張書桌,我想畫下它,好像父親還坐在這里備課。從這天起,我真的拿起畫筆走上了藝術創作的道路,到今天也沒有停下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