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人文叢書》首發式現場
近日,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“新人文叢書”在京召開新書發布會。這套《新人文叢書》收集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的代表性作品,熔學術性、思想性、可讀性于一爐。全書共計出版30冊,每冊30萬字左右,以平均每月2-3本的速度于2013年12月前陸續出版。
據叢書執行副主編史仲文介紹,在高校教學等過程中,痛感當下閱讀的膚淺狹隘,而編纂、遴選這套叢書的標準,是希望出版一套有生命氣息、有專業品位、有思維長度的書,表現出學者們對當下核心問題、熱點問題的關注、關懷。叢書主要面向高校學生、業界同仁及有興趣的讀者,希望為他們提供有價值、有觀點的閱讀。
叢書的作者張檸、夏可君、單純、陳曉明、王向遠、敬文東、黑馬、金惠敏等參加了發布會,分別闡述了自己作品中的立意與思索。王學泰、馬勇、王焱、王奇生、周孝正等多名學者也到會參加研討,對人文社科領域的諸多熱點問題展開交流、討論,對“新人文叢書”給予了肯定與期望。
“新人文叢書”部分圖書封面
新人文叢書介紹
“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”文明總是與人文密不可分。人而文之,方謂之文明。文明在其本質上,乃是人類對“人之為人”在思想上的自覺和這種自覺在實踐中的表現。“人文”作為一種精神或主義,泛指從古到今東西方出現過的強調人的地位和價值、關注人的精神和道德、重視人的權利和自由、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張。當代中國思想者的研究視域從來沒有離開對中國社會的人文關注。十八大之后,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面的轉型時期。新時期呼喚新人文,也不斷催生著新人文。
現代社會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面前常感無力,物質的豐富與精神的幸福之間往往失衡。新人文將目光聚焦人本身,重塑價值理性,高揚人性尊嚴,喚醒內心力量,促進個性的自由發展,讓夢想照進現實,讓精神秉燭夜行。
唯人文主義和唯科學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,但兩者的分隔也有漸行漸遠之勢。新人文試圖重新發現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融通,增進科學與人文的互補互用,讓科學更加昌明,讓人文之光更加奪目。